《第一章》

第十節 文殊菩薩勝妙功德總讚

導言:文殊菩薩本為三世果上如來,以悲憫眾生,倒駕慈航,乘願再來,普於十方國土示現菩薩,助佛弘化,以般若之慧劍,斬斷眾生之煩惱魔。多劫以來,以慈悲濟世之大願行,導迷途之眾生,其行廣大,其願無邊,悲智雙運,勸眾生同修大乘之道。古德讚言:「文殊菩薩大聖境界,以虛空為口,須彌為舌,尚不能讚其德萬分之一,況大聖不思議境界,知識(意識分別心)豈能到乎!」本節引用七本佛經,及最後總結文殊妙德,讚文殊大士勝德,願見聞者,如憨山大師所說:「人人盡歸金色世界(華嚴經謂依不動之真源,文殊大士來自金色世界),個個普薰修般若香。」


一、《大寶積經、善住意天子會》:

  此經中,十方諸佛同讚文殊菩薩具足不思議妙德說:「善男子,有世界名曰娑婆,彼世界中釋迦如來,有一大弟子菩薩名文殊師利,有大功德,具足智慧,精進勇猛,有大威神,能令菩薩咸得歡喜故,能令菩薩具足修行故,令諸菩薩增長威力故,令諸菩薩發勤勇猛故,能善分別一切法句故,能達無礙智慧彼岸故,能具足得無礙辯才故,又於諸陀羅尼得自在故,已具成滿一切菩薩不思議功德故。」

  以上經文,十方諸佛各以金口,同讚文殊大士已圓滿成就一切菩薩不思議功德品目,由此可知,文殊大士久遠劫來,分身遊化十方國土,助佛宣化,開導無量眾生,精勤勇猛修習菩薩行願,功德甚深,為十方諸佛所共讚,實為修菩薩道之典範。


二、《華嚴經》入法界品:

  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,讚歎文殊大士大願大行之妙德:「文殊師利所有大願,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。善男子,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,其願無邊,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。善男子,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,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,敎化成就一切眾生,名稱普聞十方世界,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,一切如來之所讚歎,住甚深智,能如實見一切諸法,通達一切解脫境界,究竟普賢所行諸行。」

(一)出生一切菩薩功德:

  「主信法門,長養一切善故。」十方無量諸佛菩薩在因地修學時,受文殊大士之勸化,而對三寶功德生起真實信心,進而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而成就佛菩薩果德。


(二)為諸佛母:

  「主般若門,住甚深智,見法實故。」諸佛皆以圓證般若波羅蜜而成佛,而文殊主掌般若門,宏揚般若甚深見,諸佛在因位時受文殊大士傳授般若法門,破除我法二執障礙,見諸法實相而成佛,故文殊大士為諸佛母。


(三)為菩薩師:

  「具善巧智,通達解脫,究竟普賢行故。」文殊菩薩大智具足善巧方便權智,對眾生能應病授藥,應以何身說法即現何身而為說法,破除眾生我法二執及諸煩惱障,增長其福慧善根,而解脫生死海。又文殊大士菩薩行,乃行普賢無盡大願行,以成就諸佛功德海。如《文殊師利發願經》頌文:「雖隨順世間,不捨菩薩道,盡未來際劫,具修普賢行。」又頌言:「守護諸佛法,讚歎菩薩行,盡未來劫修,究竟普賢道。」

  由以上三種功德行,故彌勒菩薩讚歎文殊大士之妙德,「其行廣大,其願無邊」,「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。」


(一)身相勝:

  經文:「爾時尊者舍利弗,在行道中,告海覺(比丘)言:海覺,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,清淨之身相好莊嚴,一切天人莫能思議。」文殊大士以無量福慧功德,莊嚴自身相好,同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以攝受眾生。


(二)常光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,圓光映徹,令無量眾生發歡喜心。」文殊大士親證甚深般若,故由自心中放出般若智光,映徹全身,令眾生見之,知文殊大士有勝妙智德,而欲親近聞法。


(三)放光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,光網莊嚴,除滅眾生無量苦惱。」文殊大士欲說法時,放般若智光,光光互攝,重重無盡,以如是光網莊嚴,令有緣眾生,見之息諸煩惱,心得清涼。


(四)眾會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,眾會具足,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。」文殊大士往昔行菩薩道,與無量眾生結般若法緣,故今文殊大士說法時,往昔所結善緣眾生,亦同來聚會聞法,續修般若善根。


(五)行路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,左右八步,平坦莊嚴。」這表示文殊常依八正道而行,故感所行之路左右八步距離平坦嚴。


(六)住處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,周迴十方,常有道場隨逐而轉。」
  《華嚴經疏鈔》解釋:「舉足下足,無非道場,隨心轉故。」文殊以慧用常在定,心能轉境,故處處無非道場。


(七)福嚴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,具足無量福德莊嚴,左右兩邊有大伏藏,種種珍寶自然而出。」

  《華嚴經疏鈔》以事會理解釋說:「常觀空有二邊,心地之下具如來藏恆沙萬德,無心忘照,任運寂知,而顯現故。」大智文殊以甚深般若,常行中道,不住空有二邊,不染著一切法,無心無念,照而常寂,身心寂然俱忘,無能照之心,無所照之法,能所俱寂,我法二空,故說:「無心忘照」,這是寂定力。但又「任運寂知」,寂而常照,不假作意,任運自在,照了真空妙有,了知一切法因緣果報,圓照一切事理無礙,這是慧照力。文殊以如是定慧不二之力,常寂常照,寂照一如,故能顯現心性中本自具足之恆沙性德,以為妙用。


(八)林樹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,曾供養佛善根所流,一切樹間出莊嚴藏。」
  《華嚴經疏鈔》解釋:「樹立萬法,嚴法體故。」文殊高樹法幢,宣流佛法,莊嚴萬法之體,故有林樹勝。


(九)自在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,諸世間主雨供具雲,頂禮恭敬以為供養。」

  《華嚴經疏鈔》解釋:「於我、無我得不二解,自在主中為最尊故。」又解釋以上深義說:「以主即自在義,即我、無我不二,方為自在。於我、無我而不二,是無我義,無我法中有真我故。」

  若修般若破除我執,了知無我才是真我,才是大我。當悟入於無我之大我中,已無「我、他」之分別,自他不二,這才是大自在我,才是「自在主中為最尊」,若有自他分別,心常起煩惱,豈能稱為大自在?故無我才得大自在。故世間主雨者,以供具雲供養文殊菩薩大自在者。


(十)上攝勝:

  「汝可觀察文殊師利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,悉放眉間白毫相光,來照其身從頂上入。」

  《華嚴經疏鈔》解釋:「此有二意:一約事,心常上攝諸佛法故。二約表,諸佛顯揚,皆依般若,究竟至於一切智故。」

  這有二層涵義:一約事而言,文殊般若智心常上攝諸佛之大智慧海。二約表徵而說,文殊如諸佛以般若顯揚佛法,使眾生究竟契入佛之一切智頂,故諸佛說法時,常放眉間白毫相光,灌入於文殊頂上。


三、《文殊師利淨律經》:

  此經記載,佛於耆闍崛山中說法,文殊師利不在法會,時有天子寂順律音及四部大眾,渴仰文殊大士說法。

  佛言:「東方去此萬佛國土,世界名寶氏,佛號寶英如來,今現在演說道教,文殊在彼,為諸菩薩大士之倫,宣示不及(宣說諸菩薩所不知之妙理)。天子白佛,惟願大聖,加哀垂威,令文殊師利到斯,所以者何?文殊師利所說經法,開發結礙(破除眾生根本障礙),靡不霍然(無不豁達開朗),踰過聲聞緣覺之上。文殊師利設說大法,一切眾魔皆為降伏,諸邪迷惑無得人便,諸外異道莫不歸命,其貢高者不懷自大,未發意者皆發道心,已發道心立不退轉,如來至真皆亦勸讚。因此聖教,乃令正法,長得久存。自捨如來,未有他尊智慧辯才,頒宣典誥(聖典),如文殊者也。」

  由此經可知,文殊大士常遊化十方佛土,助佛宣化,破諸眾生迷惑,使發道心,至不退轉。經文讚說:除了如來之外,未有其他聖者之智慧辯才,頒宣聖典,宣說法要,如文殊菩薩之殊勝,可謂讚歎至極。


四、《如幻三昧經》:

  此經讚文殊大士說:「彼有菩薩名曰文殊,其力廣大,聖慧無極,精進無比,威變若兹,勸化開示諸菩薩眾,使入高德無極大乘,為諸菩薩之父母。曉了隨時解一切法,分別章句,智慧無礙,度于彼岸,辯才無際,還得總持,曉了一切眾生根本,從所明識而為流布,功勳之德不可思議。」

  經又讚說:「有不退轉菩薩大士,名文殊師利,威德殊絶,總攝十方,德過須彌,智超江海,慧越虛空。」

  文殊菩薩妙德高廣,經文譬喻讚說:「德過須彌,智超江海,慧越虛空。」如是譬喻妙讚,令人對文殊大士高德皈命頂禮,心生景仰,欣慕效之。


五、《文殊師利般涅槃經》:

  此經佛讚說文殊功德:「佛告跋陀波羅:是文殊師利,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,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,除却十二億劫生死之罪,若禮拜供養者,生生之處恒生諸佛家,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。是故眾生當勤繫念,念文殊像,當誦持首楞嚴,稱文殊師利名一日至七日,文殊必來至其人所,若復有人宿業障者,夢中得見,夢中見者,於現在身若求聲聞,以見文殊師利故,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,若出家人見文殊師利者,一日一夜成阿羅漢。若有深信方等經典,是法王子於禪定中,為說深法,亂心多者,於其夢中為說實義,令其堅固,於無上道得不退轉。是故智者當諦觀,文殊師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佛滅度後一切眾生,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,見形像者,百千劫中不墮惡道,若有受持讀誦文殊師利名者,設有重障,不墮阿鼻極惡猛火,當生他方清淨國土,值佛聞法得無生忍。」

  以上經文說:若聞文殊菩薩名號,此「聞」是指對文殊大士不可思議妙德,聞而生信,故通身靠倒皈命文殊大士,則能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,若再加上禮拜供養,生生之處恆生諸佛家,為諸佛所教化,為文殊大士威神所護念。

  若欲親見文殊大士者,「當誦持首楞嚴,稱文殊師利名一日至七日。」在《首楞嚴三昧經》中,佛說:「書寫、讀誦、解說首楞嚴三昧,得二十不可思議功德。」以此不可思議功德的加持力,再稱念文殊大士名號一日至七日,則能親見文殊大士,得諸道果。又佛滅度後之眾生,稱念文殊菩薩名,能破除重障,得生清淨佛國,聞佛說法而悟無生法忍,可謂功德甚深。


六、《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》:

  此經中佛讚歎稱念文殊菩薩名號功德:「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:善男子,若有受持俱胝那庾多(俱胝與那庾多皆是華言之億)百千如來名號,若復有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者,福多於彼,何況稱於普見佛名(文殊未來成佛名為普見如來),何以故?彼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利益有情,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利益。」

  此經同本異譯之《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》亦說:「佛告諸菩薩言: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,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,福多於彼,何況稱於普見佛名,何以故?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,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。」

  以上二本經文,佛親口宣說,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,不如稱念文殊菩薩名號福德,此是世尊親口所說,我等凡夫當信受,其祕密義只有佛知,我等凡夫不應妄加揣測。


七、《千臂千鉢大教王經》:

  此經讚說:「曼殊室利大菩薩,號名灌頂王金剛慧,自入首楞嚴三昧,證入毘盧遮那如來佛心,同為一體,自在聖性,生微塵數般若波羅蜜慧智,出生恆河沙金剛慧劍般若形,證入一切如來金剛智慧劍,同為一性,加持微塵數佛刹世界諸大菩薩,修入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,證金剛慧劍,揮滅一切眾生煩惱罪障,成就一切有情眾生,修證無上正等菩提觀。」

  依密教,曼殊室利亦即文殊大士,號名灌頂王金剛慧,以文殊大士入首楞嚴王三昧,證入毘盧遮那如來佛心,而生出無量般若波羅蜜妙智,證同一切如來不壞金剛智慧,故能加持諸大菩薩,破除眾生諸煩惱障,而成就眾生修持無上菩提正觀。故文殊大士般若智慧,與一切佛金剛智慧,無二無別,故能化導諸菩薩成就無上菩提。


八、總結文殊妙德:

  《華嚴經》入法界品,讚文殊菩薩妙德說:「爾時文殊師利童子,知福城人悉已來集,隨其心樂,現自在身,威光赫奕,蔽諸大眾。以自在大慈,令彼清涼。以自在大悲,起說法心。以自在智慧,知其心樂。以廣大辯才,將為說法。」
  此經文總攝文殊大士五種妙德:

(一)現自在身德:

  文殊大士以其神通妙用,隨眾生意樂,能自在現種種化身而為眾生說法,且身相光明熾盛,威光顯赫,令眾生歸仰其般若德。

(二)自在大慈德:

  文殊大慈,說法令眾生身心皆得清涼,而得一切法喜妙樂。

(三)自在大悲德:

  文殊大悲,見眾生沉没於煩惱苦海,起說法悲心,破除眾生煩惱無明障,而拔其一切苦。

(四)廣大辯才德:

  文殊大士慧辯滔滔無盡,以般若方便殊勝語句,破除眾生心中迷雲,使發道心,入不退轉地。

(五)自在智慧德:

  文殊大士總集如來智身,常行中道妙觀,空有無礙,說法自在而長養眾生福慧善根。以上文殊妙德總讚完畢。

  本章以十節要文,引用諸經論,讚歎文殊大士大威德功德相,使見聞者對文殊大士生起歸依心,進而勤修文殊般若法門,下一章即說明「般若智慧法門要義」。